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廉政家书、军旅家书、知青家书、两岸家书、海外家书……2023 年,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以收藏、保护、展示、研究、弘扬传统家书文化遗产为己任,推进全国性抢救民间家书项目,让家书博物馆成为家书、家训、家教、家风文化的传承基地。
在满屏的盘点与祝福中,2024 年已经到来,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也进入第 20个年头。我们有幸与家书这项伟大的事业相遇,没有虚度光阴。笔者简单梳理了 2023 年与朋友们共同走过的家书轨迹,冠以“抢救”之名,期望能留下记忆,与各位共勉。
▋征集与出版成果显著,民间家书收藏持续升温
2023年是家书征集的大年。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全年征集家书超过9000 封,再创新高,且均为高质量的原件。原因跟我馆影响日渐扩大,家书捐赠者越来越多有关,也跟疫情防控结束后收藏活动愈加活跃有关。全年征集家书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潘天强捐赠3200封,创下目前个人捐赠家书之最;年逾八旬的翻译家朱甫晓捐赠了她与父母、弟弟妹妹等的家书 1700 封;获“北京市最美家庭”的卢和生先生一家捐赠家书1050 封;鞍钢退休干部郎广德先生专程来京捐赠家书1002封;中华书局原纪委书记阎晋鲁先生捐赠家书653封;作家马国兴出书后捐赠父子家书原件178封;成都市民李彦先生捐赠外公外婆20世纪50年代家书90余封;著名文史学者荣宏君先生捐赠了季怡陶致侄子季羡林家书19封。另外我们还征集到50余封抗美援朝时期的家书。
从全国来看,民间家书的价值日益凸显,家书收藏市场持续升温。4月,北华大学成立了吉林家书博物馆,这是全国首家区域性家书收藏机构。更多的公私机构悄然购藏家书,深藏民间的重量级名人信札不断涌现拍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信札收藏队伍,三四线名人及普通人的信札也进入收藏者的视野。比如著名作家梁实秋致韩菁清300余通情书、数十通近代学术大家严复和林纾家书、700 余通史学大师陈垣上款信札等纷纷涌现拍场。值得一提的是,在12月21日的西泠印社秋拍中,史学大师陈垣上款信札以1800万元整体起拍,最终以3197万元高价成交,给信札收藏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信札整理出版成果显著,《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花笺染翰——清与民国著名学人书札集锦》《寄梅堂珍藏名贤尺牍》《谭嗣同真迹》《走近最可爱的人:李蕤赴朝家书日记》《思想之光——陈独秀、李大钊等信札手迹》等名人信札出版物不断面世,广受好评。3月,作家马国兴的新书《我在郑州挺好的:父子家书(1992—2001)》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展现了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一个青年的奋斗历程,集个人史、家史、亲情、友情、爱情于一体,引发读者广泛共鸣。7月,作家百合以素锦和妹妹素美(化名)之间482封通信为基础创作的纪实文学《素锦的香港往事》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讲述了素锦在香港20年(1956—1976年)的日常生活及其所历经的悲喜。此书荣登多个好书榜,普通人家书背后的人生命运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展览展示密集推出,让家书传承精神、串联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开展已有10 年,期间多次更换展品,补充说明牌,优化展陈环境。2023年,我们更换了40组更高品质的平面展柜,比原来的坡形展柜展示空间更大,视野更开阔;上新了10余组新征集的展品,包括上世纪 50 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一届第一班学生贾树端与新婚丈夫张培和的互通家书,“阿凡提大王”艾克拜尔·吾拉木捐赠的上世纪80年代维吾尔文家书,《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与朝鲜族作家金学铁、金海洋父子互通书信等故事性强的专柜;补充优化了包括共产党人红色家书、廉洁家书在内的部分说明牌,增加了央视、新华社等媒体视听节目二维码链接,信息量更密集,带给大家更好的参观感受。
家书博物馆作为市级廉政教育基地,团体参观需求旺盛。本年度,共接待团体参观300余批次,参观人数超过8000余人次。特别是9月下旬优化了预约入校流程,大大方便了团体参观,主要接待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集体参观学习,主题是廉洁家风教育、信仰初心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
2023年,策划推出了几个与家书相关的临时展,多位重量级嘉宾光临开幕式。9月15日,“思想之光——陈独秀、李大钊、梁启超等致胡适等信札手迹展”开幕,展出了分别收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和香港翰墨轩的陈独秀、钱玄同致胡适等信札13通,李大钊致胡适信札 1 通,周作人致李大钊信札2通,梁启超致胡适信札、词稿10通,合计26通。著名学者孙郁、欧阳哲生、夏晓虹莅临现场,介绍了各自与这批信札的渊源及其文化价值。此批信札的征集和拍卖经手人、嘉德拍卖古籍善本部原总经理拓晓堂讲述了这批信札回归祖国的传奇故事。北京资深收藏家方继孝、赵平分享了收藏心得。
10月8日,“红色血脉 燕山太行——红色高等教育文献民间收藏精品展”开幕,展出了京、冀、晋6位收藏家的300余件图书、手稿、信札、日记等藏品,其中方继孝先生提供的60组“延安五老”和华北联大师生信札最为抢眼。
近年来,校史研究成为热点,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史,可以说就是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历史。为发挥家书收藏优势,尝试用家书串联校史,12月12日我们推出了“峥嵘岁月 家国情浓——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校史家书展”。展览分为“前赴后继 献身解放”“激情澎湃建设祖国”“勇当先锋 强国复兴”三个单元,共展出自陕北公学以来50位中国人民大学校友的410封家书,通过一封封家书和相关照片及其他实物,讲述家书背后的动人故事,呈现家书主人公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家风,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开展研究、纪念活动,深挖家书背后的价值
2023年家书博物馆展藏资源先后入选国家级思政项目,家书的教育价值引起更多关注。家书已从征集、展览等收藏层面的具体工作走向理论总结性的学术研究,进入价值挖掘和呈现阶段。
5月23日,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等承办,国家社科基金社团活动资助的“新时代最美家书征集暨家庭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公布了从2万多封应征家书中评选出的“100封新时代最美家书”,分为红色传承、疫线情深、时代印迹、最美家风、绿色坚守等8个部分。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海鹰,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邓丽出席致辞,高度评价了家书文化在家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2 月,“100封新时代最美家书”由中国妇女出版社结集出版。
6月25日,第三届家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池州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安徽省社科联、池州学院、淮北师范大学主办,池州学院家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等12家单位承办、协办,旨在传承和弘扬家风文化。来自全国高校、研究中心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发布《池州宣言》,成立全国家文化联席会议机构,倡议加强合作,定期举办全国性家文化研究论坛,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家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7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国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华民族家风家教传承发展展览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有关领导、家风家教专家及从业人员、家长代表等5000余人参加,多场论坛,新论迭出,精彩纷呈。大会精心策划推出的展览丰富多彩,广受好评。展会规模5000平方米,综合运用实物装置、现场体验、视听多媒体、图文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多项家庭教育新探索、新成果,包括中华名门家风、400个姓氏图腾展示和56个民族的家风展示等,重点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烈士、优秀党员的红色家书和家风故事。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6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和央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共同启动了“您好,最可爱的人”系列公益文化活动,包括抗美援朝家书征集、寻访“最可爱的人”、制作播出系列微视频《鸭绿江的来信》等。7月27日,“您好,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家书朗诵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10月25日抗美援朝出兵73 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李贞实做客央视网思政节目《云上课堂》,深情讲述家书中的抗美援朝故事。家书博物馆与上海新闻报社共同推出“抗美援朝线上家书展”,以新媒体H5形式,生动展示了10封家书。在11月23日第十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之际,家书博物馆分别与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合作推出图文报道《字字戳泪的家书!牺牲前,他的心愿是跟家人拍一张合影……》、MV《那些人儿》和微视频《英雄回家丨见字如面,他们永远年轻》,全网传播,阅读量超5000万次。
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满怀希望,同时也深感压力沉重。2023虽然成绩多多,但也留有遗憾。不少高龄老人或子女与家书博物馆联系,表达捐赠意向。从意向到完成捐赠尚有一系列工作要做。社会需求增大,限于人手,我们的工作有些跟不上,抢救的速度还不够快,期待2024年能够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