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时报]季羡林家书里的济南往事

2023-12-17

2023年11月27日下午,季怡陶致季羡林家书捐赠暨展览开幕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举行,著名文史学者、画家、收藏家、北京城市学院特聘教授荣宏君向家书博物馆捐赠了19通季羡林先生的家书,人大博物馆馆长李贞实向荣宏君教授颁发了收藏证书。

有意思的是,这些家书是荣宏君在2009年季羡林先生去世后不久,从海淀区的一处废品收购站中发现的。这19封家书保存完好,均为季怡陶从济南写给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侄子季羡林的,从个人视角记录了济南解放前后的生活面貌,是济南地方历史和季羡林研究的重要史料。

新黄河记者近日专访荣宏君教授,请他讲述季羡林家书的背后故事。

季怡陶致季羡林家书


在废品收购站发现季羡林家书


记者:您说这些家书是在2009年季羡林先生去世后不久,您从海淀区的一处废品收购站中发现的,请问当时具体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荣宏君:我从事艺术史研究,所以很早就喜欢信札、档案资料的收藏。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由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一些资料被当做废品卖到垃圾站,一些头脑精明的废品站老板就把这些档案资料从废品中整理出来,卖到潘家园旧货市场。2010年左右,一位书画经营者介绍,说是北京北城一家废品收购站发现了一批老信札,其中可能有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希望我能去看一看,就是在这样的机缘下,我在一大堆废品中发现了季羡林先生的叔父季怡陶给他的十九封信函。

季羡林先生写给荣宏君的寄语

记者:您在发现这批家书后肯定对其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您觉得这批家书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价值是什么?是否可以具体举其中两三封家书进行分析?

荣宏君:叔父季怡陶寄给侄儿季羡林的家书一共有19封、23页,大多数都带有信封、邮票、邮戳,邮路清晰,保存完好。这些家书均为季怡陶从济南写给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季羡林的,家书起于1948年6月,止于1955年5月,从个人视角记录了济南解放前后的食品供应、物价、外汇买卖以及市民生活,反映了济南解放前后济南市的某些侧面,可以在字里行间感知济南解放前后社会状况的变化,并了解到当时普通市民家庭的经济情况、日常支出等生活变化。可以说是研究季羡林先生和济南地方历史的重要史料。

比如在一封写于1948年8月23日的信中,季怡陶写道:“廿日接来函及汇款三千万元,外美元两元均照收。自十九日改革币制之令公布后,所有银行、钱业、邮局一概停止兑付,其新币兑换率当已知悉。”信中还称,“至市场情况,应俟新币问世及金融物价管制如何,方能看出。面粉每袋二千八九百万,币制未改之前合硬币三元,现合四元五角余(每袋合新币九元余)。按此推断,将来粮食恐为生活中一大问题也!”在这封信里,季怡陶还附上了从《平民晚报》里剪下来的《今日行情表》。在另一封写于1948年12月28日的信中,季怡陶又写道:“济南近来物价飞涨,不知是何原因,面粉每袋至廿七万余元,其他可知,真愁人也!家中均好,勿念!”这些信息都是当时济南普通人生活的珍贵史料。


叔父季怡陶在季羡林的成长中至关重要


记者:从这些书信来看,季羡林的叔父季怡陶是一个怎样的人?

荣宏君:2021年4月我编著的《季羡林家书》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的除了19封季怡陶写给季羡林的家书,还有5封季羡林的婶母陈绍泽写给季羡林的信,以及5封其他家人写给季羡林的信。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季羡林的叔父季怡陶写给季羡林的信。

季怡陶在季羡林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季怡陶本名季嗣诚,山东省临清县官庄人,早年到济南打拼,考入山东武备学堂,毕业后在济南黄河河务局工作。成功跳出龙门后,季怡陶并没有忘记还在家乡务农的哥哥季嗣廉,兄友弟恭,于是在季怡陶的帮助下,6岁的侄儿季羡林被接到省城培养。季家原本只想让季羡林在城里找个工作,能够混口饭吃,娶上老婆,给季家传宗接代而已。没想到季羡林学习成绩一直优异,从济南考进了清华大学,又从清华考进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十年寒窗,获得博士学位,并最终成长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

可以说,培养季羡林成才,应该是季怡陶这一生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也就是因为他这个在学术界扬名立万的侄子,本身作为一个历史小人物的季怡陶,逐渐从幕后走向了前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也让后人逐渐了解了他的多面人生。比如工作之余,他不知道经过什么样的努力和学习,好书法、善诗文、富收藏、精鉴赏。但是这些成就随着他的早逝而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其作品也消散于历史的尘烟中。

季承曾不无惋惜地说:“叔祖父写过很多诗,还出过诗集,只可惜这些东西都没保存下来,现在我手里仅存有叔祖父写给我的一篇字。”

季羡林先生家人合影,左起:季惠林、季嗣诚、季婉如、季承、陈绍泽、彭德华



记者:从书法的角度来说,这些家书似乎也很精彩。

荣宏君:是的。季怡陶虽然不以书家名世,但这些写于半个多世纪前的书信,今天看来却不失为书法精品。这批书信不仅可以全面展现季怡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而且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又把我们带回到70多年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老城。所以这批家书除了展现一位普通民国文人的日常书写之外,对于研究济南地方志来说,还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季羡林先生身上严谨的治学态度


记者:您和季羡林先生的交往是怎样发生、发展的?有哪些可以和大家分享的故事?

荣宏君:季羡林先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山东人,都以季先生为荣。我与季羡林先生结识于2005年左右,老先生提携晚辈,爱护青年,曾多次给我的绘画题诗题词,每有新著,必然题赠,这给我后来走向学术之路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2007年,我策划了一个选题,请季羡林先生甄选并书写108位高僧诗词,准备再请画家根据诗意来绘画。可惜季先生突然离世,仅仅完成了30多幅,我后来就根据这30多幅书法作品,写成了《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一书,也算弥补了一个遗憾。

荣宏君(右)与季羡林先生

记者:在和季羡林先生交往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让您印象深刻?季羡林先生身上的哪些品质让您受益匪浅?

荣宏君:季羡林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大学者,以治学严谨著称,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当时他在开始书写历代高僧诗词的时候,已经97岁,眼睛视力极度模糊,他完全是靠感觉来默写,有的时候他感觉某一个字写得不太满意,就撕毁重新书写。对于遴选的这些高僧诗词,他担心文字有误差,还专门延请北京大学的一位在读博士生,逐字逐句校对原文。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影响极深。

荣宏君(右)与季羡林先生


有温度的家书,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


记者:为什么会把季羡林先生的家书捐献给人大家书博物馆?您觉得对季羡林先生的文献资料,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研究?

荣宏君:季羡林先生是保护家书文化的最早倡导者,我的恩师史树青先生也是最早的参与者,在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呼吁下,家书博物馆最终落户中国人民大学。

我认为这批家书能捐赠到人大家书博物馆是最好的选择。原因有三:

一、季先生生前为保护家书文化大声疾呼、身体力行、不遗余力,他的家书能够入藏人大家书博物馆,我认为应该符合季先生的想法,也算替老先生还了一个心愿。

二、毋庸置疑,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家重要的学术机构,这批资料在这里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也许因此而诞生多篇学术论文,让这批家书真正发挥最大价值。

三、季羡林先生具有极高的社会知名度,我也希望通过这次捐赠活动,影响更多的人关注家书文化,保护家书史料,也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家书整理出来,捐献给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以丰富馆藏。

记者:您老家是山东,季羡林先生老家也是山东,阅读这些往返于山东和北京之间的家书,是不是让您有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在家书已经成为“文物”的今天,季羡林家书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荣宏君编著的《季羡林家书》、《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

荣宏君:季羡林家书对现代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情与家庭观念的传递:家书展示和传递了亲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这种亲情和家庭观念在当今社会和以后依然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现代人在快节奏和高科技的影响下,往往忽视了家庭的重要性,而这批充满温情的季羡林家书则提醒大家,要多关注亲情,关爱家庭。

二、文化价值的传承:季羡林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的家书不仅传递了亲情,还体现了对文化价值的传承。他的家书中所提到的文化、历史、生活等方面内容,对于我们了解济南解放前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家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和感受文化名人的独特视角。

三、历史见证和精神财富遗存:季羡林的家书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见证,记录了他与叔父之间的交流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那个历史大变革时期济南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这些家书不仅是季先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通过阅读这些带有温度的家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思考人性,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原文链接:季羡林家书里的济南往事 | 阅读日 (jinantime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