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66岁的甘肃会宁退休教师裴久诚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向家书博物馆捐赠叔父裴超写于抗战时期的三封家书,学校博物馆、校史馆馆长李贞实接受捐赠,并与裴久诚先生签订捐赠协议,向他颁发捐赠证书。
裴超在信中没有谈到部队的情况,也没有直接说到抗日形势,所谈都是家事,表示“我虽在外,心尤在家”,反复表达对家人的挂念,双亲年老,自己不能在家尽孝,恳请哥嫂、弟弟代为照顾父母,希望兄弟不要分家,保持家庭团结和睦。
从裴超这三封家书的发信地点可以看出,他所在部队的轨迹与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活动轨迹吻合,裴超给家里写第三封家书的时候应该是八路军或新四军的一位连长。此后,家里再也没有收到过裴超的来信,也没有裴超的任何消息,不知道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估计是牺牲了……裴超的大哥裴俊德一直保存着这些信,直到1995年去世之前交给了儿子裴久诚,嘱咐儿子继续寻找叔父的踪迹。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联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中国青年网,共同发起了抗战家书征集活动。裴久诚看到这个消息,主动与家书博物馆联系,征得全家人同意,决定把叔父的家书捐赠出来,希望通过展览宣传等渠道,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许能够获得关于叔父军旅生涯的更多信息。裴久诚说,他的小叔,也是裴超最小的弟弟裴明德,今年已经85岁了,特别盼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得到哥哥更多的信息。
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表示,这批家书展现了革命军人家庭生活的另一面,反映了抗战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博物馆将尽快整理、研究这批家书的相关内容,公开展出,多加宣传,也希望知情者提供相关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