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下午,“峥嵘岁月 家国情浓——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校史家书展”开幕仪式在在博物馆三层公共空间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信息学院教授、首任校长吴玉章孙女吴本立,原党委书记郭影秋之子郭又陵,胡华教授之女史红芳,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外方执行院长田亚明(Benjamin Hans Creutzfeldt)、中方院长杨庆芳,家书捐赠者韩盛昭、卢和生、阎晋鲁、吴翔、高华、贾克星、胡又环、马琰,校史馆特聘研究员周石,离退休工作处处长郭海鹰,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周荣,校史馆馆长王丹,博物馆副馆长刘春荣、武洪滨,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等领导专家和师生代表出席仪式,仪式由博物馆馆长李贞实主持。
今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6周年,在8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共培养了38余万名高水平建设者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这些毕业生和各个办学时期的数万名教职员工一起,谱写了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的辉煌篇章,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做出了巨大贡献。数十万校友的背后是数十万个家庭,每一位校友的成就离不开家人和亲友的理解支持,人大人的家国情怀充分体现在一封封家书中。
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推进实施“高等教育红色基因传承和精神品格弘扬工程” “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工程”,博物馆联合校友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处广泛征集了人大校友及与人大校史相关的各类家书,推出本次展览。
展览展出自陕北公学以来50位人大校友的410封家书,其中包括吴玉章老校长致吴本立等孙辈家书、胡华教授致子女家书等,共分为“前赴后继 献身解放”“激情澎湃 建设祖国”“勇当先锋 强国复兴”三个单元。一封封家书和相关照片、实物,讲述着背后的动人故事,还原真实的校史人物,呈现出家书主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优良的家风传承,彰显了革命先辈的创业之艰、忠诚之魂、理想之光。
郑水泉在讲话中指出,校友家书不仅是校友与家人之间亲情的表达,也是展现人大光荣校史和优良校风的宝贵材料,反映出人民大学鲜明的红色基因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校史育人的生动载体。他表示,博物馆要继续加大包括家书在内的校史资料的挖掘和征集力度,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广大师生从红色校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矢志不渝、勇毅前行。
吴本立分享了所展吴玉章信札背后的故事,回忆了爷爷对自己和兄弟姐妹的深切爱护和殷殷期盼,不吝惜“好孩子们”“使我非常喜欢”等夸奖之辞,更提出为人、处事、治学的严格要求,勉励孙辈入党后“要作一个好共产党员,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要趁“青年蓬勃发展的时期”,“加十倍百倍地努力学习”。吴本立对本次展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妥善保存校友校史资料、宣传展示模范榜样故事具有重要意义,表示精心的展陈使她感到仿佛“爷爷又回到身边”。
史红芳代胡华长婿刘涓迅致辞,讲述了胡华投身革命的感人事迹和坚定信仰,为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学科奠基的卓越成就,回顾了胡华子女在其去世后四处奔走、积极作为,整理手迹资料,出版相关文集,只愿保护利用好胡华教授遗存,因其也是珍贵的文化历史遗产,见证了中国新旧民主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风云变迁。
田亚明校友现场捐赠1991-1992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留学期间致父母、妹妹家书17封,表示非常荣幸见证今日开展仪式,初步了解中国家书文化,更期待在德国与博物馆合作举办关于中德文化交流的展览。
此外,年逾八旬的韩盛昭老人代表兄弟姐妹四人捐赠20世纪50-70年代,郭影秋、王世民等写给他的爷爷韩席筹、父亲韩炳隆的书信43封;卢和生先生代表兄弟姐妹捐赠20世纪60年代至2013年父母亲所保存的家书1050封、日记35册等;阎晋鲁先生捐赠20世纪60-90年代家人和亲友之间的通信653封。
郑水泉为韩盛昭、卢和生、阎晋鲁、田亚明四名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
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韩雨潼、郑涵一、张博裕分别朗读陕北公学校友张露萍家书、胡华教授家书、吴玉章校长家书,字字真切,感人至深。
仪式结束后,参会人员参观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