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延安》英国学者林迈可中国抗战摄影展学术讨论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2015-03-31文/校报 杨默 学生记者 林雨萌

3月30日下午,《再见,延安!》英国学者林迈可亲历的中国抗战(1937—1945)晋察冀军民抗战纪实摄影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历史学、考古文博、影像学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摄影界人士汇聚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回顾展览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晋察冀军民八年抗战的历史,就作品的文献价值、影像价值、历史意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研讨会拉开了中国人民大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

IMG_4972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缅怀铭记中国人民大学从抗日烽火一路走来的辉煌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摄影研究会共同举办了本次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国学院院长、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杨慧林等出席活动。

张建明常务副书记表示,林迈可不仅亲历了中共抗日,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联合大学抗战期间的办学活动。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本次展览,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今年学校还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X-IMG_4941

与会专家学者就林迈可为中共抗战作出的贡献,林迈可摄影作品的历史价值、编辑出版、收藏整理,中国抗战的国际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表示,林迈可为中共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坚持真理、无私奉献,使世界人民了解到共产党抗战的事迹和精神,这些作品背后的历史价值得挖掘。

杨慧林副会长表示,林迈可作为国际友人对于这场战争的反映和记录具有强烈的说服力,本次展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战争的情况,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帮助和引导青年人认识和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真相,全社会共同推动相关主题教育工作开展。

研讨会开始前,与会专家学者在摄影策展人石志民的解说下,观摩了《再见,延安!》英国学者林迈可亲历的中国抗战(1937—1945)晋察冀军民抗战纪实摄影展。

X-IMG_4854

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惠和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摄影研究会会长殷强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原部长、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卫生摄影协会副会长袁永林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兵种部原副部长、解放军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宋举浦将军,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安然,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摄影研究会顾问、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党委书记李铁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罗存康,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牛彤等近40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展览简介

林迈可,英国学者,中共抗日的观察者、见证者和亲历者,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联合大学抗战期间办学的见证者。1937年12月2日,年仅28岁的他从温哥华坐船出发,和白求恩大夫同路来到中国,赴燕京大学任教。在八年的抗日烽火中,这位富有正义感的英国人、善于独立思考的学者把自己的青春、才华、智慧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后才带着一家人离开中国。

作为一位教育家,他曾经这样评论过华北联合大学的办学成就:“在敌人后方的解放区,中国有一批国内第一流的著名学者、教授,在艰苦的条件下办大学,同人民一起战斗,这是历史的奇迹,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在中共抗日根据地,林迈可还肩负着无线电专家和新闻撰稿人等角色。同时,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他从1938年起就一直携带一架德国制造的蔡司伊康照相机,拍摄了大量当时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工作、生活、战斗的情景。这些照片以其独特视角留下了宝贵的抗日根据地的照片,其中既有林迈可与中共领导人的合影,也有与中国同事们的工作照,还有当时根据地人民的生活照。

此次展览以林迈可家庭保存的第一手史料、照片为主,辅以其他历史档案资料,在纪念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的同时,通过对分散的史料和图像的研究整理,还原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

展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共同举办,于3月27日至4月1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