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文家书 话共通情感”联合国国际中文日活动举行

2024-04-20

4月20日上午,博物馆联合新闻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家书展厅举办了“读中文家书 话共通情感”联合国国际中文日活动。博物馆馆长李贞实、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钰、北京日报记者徐颢哲及新闻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生代表出席,其中包括来自埃及、哈萨克斯坦、韩国、瑞典、泰国、亚美尼亚、法国、乌干达、柬埔寨、越南、塔吉克斯坦等多个国家的十余名留学生。活动由博物馆馆员高云倩主持。

李贞实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家书博物馆、抢救和研究家书具有重大意义,并详细介绍了合作举办主题活动的初衷。她表示,邀请留学生品读中文家书里蕴藏的超越时空和文化差异的共通情感,是对今年国际中文日主题“中文:架起文明互鉴桥梁”的积极响应,希望“让博物馆的馆藏成为同学们的精神食粮”,让更多国际友人从家书等特色馆藏开始了解中国文化,深化中外友谊。

随后,家书博物馆讲解员韩雨潼同学带领大家参观“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介绍了从古至今各具特色的多封家书,分别体现了夫妻情、母子情、父女情、祖孙情等多种动人情感,其中包括吴玉章老校长写给孙辈的信、我驻外使馆外交官写给在国内的妻子的信,帮助在场师生了解家书中的文化底蕴和深情厚意。

参观结束后,在场师生共同观看新闻学院、博物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联合出品的“国际中文日特别策划:在华留学生读中国家书”短片

短片策划兼导演、团队指导老师钟新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让今天的留学生与上个世纪的中文家书相遇,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共情。她表示,留学生录制时纷纷感叹读中文家书引发了自己对父母、兄弟姊妹和恋人的思念,并感受到上个世纪的情感表达方式与今天仍有许多相近之处,这说明家书所蕴含的人类共通情感具有很强的国际共情力。

新闻学院主创学生代表国静文、陶宇彬、林芊语讲述了短片制作过程的难忘经历和诸多收获。参与录制的留学生也依次分享了体会。埃及留学生海哲提到,所读的夫妻家书中,妻子称丈夫为“老头子”的细节是“很有新鲜感和幽默感”的,让他想起埃及的妻子对丈夫的称谓。博物馆讲解员、瑞典留学生安利永则表达了个人志向:“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促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国际交往。作为留学生的我也想成为桥梁,向自己国家的人民普及中文知识、介绍中国。”

北京日报记者徐颢哲高度肯定了留学生读中国家书这一选题,认为信中的生活化用词有其独特价值,“它超越了语言的翻译,生动形象达到了语言的共通处。”

博物馆馆员高云倩讲述了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德方执行院长、德国校友田亚明的故事,田亚明师兄热爱中国文化,曾向博物馆捐赠了三十多年前在人大留学期间书写的17封家书。

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介绍家书写作规范,展示了中国传统家书的竖式信封、信笺以及鲁迅等人的家书范本,详细说明了写家书时常用的敬辞、谦辞、问候语和格式要求等,比如长辈敬称的落笔位置应当略高于正文内容。

最后,留学生们现场体验家书写作,或用书法软笔从右向左竖写中文问候,或用母语记录博物馆里的温情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