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展览为纽带,搭建中外文明互鉴之桥——博物馆组织开展国际小学期实践“第一课”

2025-07-02

为深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拓宽跨文化交流渠道,在学校举办国际小学期期间,博物馆联合教务处于7月2日组织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授课专家及学生代表共80余人,参观通州校区“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展览,开展了一场富有深度的文化参访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体验之旅,也是“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展览新型传播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国际师生们在现代文化地标与历史精神坐标的沉浸式体验中,亲身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实践。

图片

在通州校区的“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展,博物馆优秀讲解员克里斯蒂安·瓦格纳(Christian Wagner)校友和童谣同学用英语为国际师生们进行导览,大家通过丰富史料和现代化展陈手段,了解了延安时期(1935-1948年)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理论联系实际等宝贵精神财富,如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源泉和实践根基。

图片

图片

2014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曾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以不懈努力和真挚热情,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搭建起一座桥梁”的澳大利亚籍国际小学期授课教授马克林(Colin Mackerras)认为:展览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延安十三年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也深远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发展。

来自印度的Bhoomika Shankar同学参观后深受触动:“这段历史让我明白了中国发展的韧性和目标从何而来。延安精神中蕴含的‘人民至上’理念,与今天中国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路径一脉相承。”

图片

活动当天,师生代表走进美丽的通州校区校园。参观了现代化的智慧教室、开放共享的学习空间以及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校园环境。其前瞻性的规划设计、绿色低碳的生态理念、智慧互联的校园设施以及深度融合人文与科技的空间布局,给参访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国际师生们被这座融合传统美学与前沿科技的“知识综合体”深深吸引。在元宇宙体验区,大家对以多媒体技术构建的虚实融合文化场景产生了浓厚兴趣,感受到了中国智慧和人工智能的完美结合。

图片

图片

这次实践活动是博物馆创新国际化育人模式、搭建文化沟通桥梁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精心选取代表中国“过去”与“现在”的典型场域,让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国际友人成为“文化体验者”和“故事见证者”。博物馆以特色展览为媒,成功架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世界的理解之桥,为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书写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