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唐代西域文书保护修复项目获评全国同类奖项最高奖

2023-05-30

在最新公布的“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评选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藏唐代西域文书保护修复项目获评十佳!这是全国同类奖项的最高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考察馆藏红色文献、古籍集中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是贯彻重要政治嘱托、写好新路答卷的生动实践,也是学校文物修复保护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实力与担当。一起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藏唐代西域文书保护修复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进展、文书修复的具体过程、技术方法和研究成果。

项目亮点

遵循传统修复理论,创新实践对于特别珍贵文献修复的方法,突出“藏”“展”“用”功能;

结合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检测,探索丝绸之路纸张的起源发展、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

提供新的资料信息,对于中国古代西域地区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辅助作用。

(Herzberg 染色纤维测定)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修复中首创“开窗镶”保护方式)

高度评价

在修复方法上,根据形制及破损状况对每一件文书“对症下药”,最大程度恢复文书原貌,最小程度干预破损文书,有利于研究利用和长期保存;在修复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针对破损文书开展科学检测分析,建立了规范的修复档案,积累大量基础信息。


5月26日下午,在“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终评会上,学校项目负责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张美芳向13名专家组成的终评委员会作现场汇报,介绍了项目主要内容和实施进展,展示了文书修复的具体过程、技术方法和研究成果。本次推介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内的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7个参评单位展开激烈角逐。

最终,项目获评为“2022年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其创新的修复技术、丰硕的研究成果、深厚的学术价值得到充分肯定。本次获奖也是学校博物馆珍贵文物馆藏与学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的示范性尝试。依托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保护修复专业的学科优势以及教学实践,在学院的有力支撑及紧密合作下,张美芳教授团队20余名师生全程参与三年来的修复工作,完成了全部文书的本体修复,不但创新了范式性修复方法,在科研转化方面也成果显著,在国内外顶级刊物发表学术成果十余篇。在修复成果的基础上,博物馆将与历史学院、国学院等加强合作,继续做好文书内容阐释与研究。

(文书的展平)


人大博物馆做出了哪些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珍藏着660余件唐代西域文书,是世界上收藏于阗文书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这批文书于2010年进馆,主要出土于唐代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地区),与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为同一来源,属于丝绸之路南道发现的珍贵文物。这些历经千年风霜的于阗文书,入藏时病害严重,不利于长久保存利用。“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博物馆一直努力寻找科学的方法,修复这些古文书。

经多方探索,201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西域文书修复与研究项目各项工作开始落地实施。采用“项目助推”“馆院合作”“学科融合”的新模式,依托学校档案学、历史学等优势学科,博物馆与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历史学院、国学院以及校外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联合组建了项目组,成功申报2020年学校重大规划项目和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本体保护修复、历史研究、数字化利用等领域全面发力,充分发掘这批珍贵馆藏的价值。

项目组中有中国西域历史研究、古语言学研究的顶级专家,有长期从事古籍修复的“大国工匠”,也有致力于文保事业的普通师生,大家怀着共同的理想开展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文书修复工作。

(修复及研究团队部分成员)

(档案保护修复专业研究生进行文书检测)

项目组成员名单

主要成员:孟宪实、张美芳、张晓辉、贾铁英、陈姝婕、段真子。

内容研究团队:荣新江、段晴、朱玉麒、游自勇、史睿、毕波、张丽香、刘子凡、丁俊、范晶晶、张湛、马俊杰。

本体修复团队:胡玉清、高增、侯郁然、吕晓芳、胡泊、宋欣、王亚亚、于晨、董丹华、李冰、张菲菲、田沛沛、陶冶、刘蕾、李萌、臧丹阳、刘鹏飞、黎颖仪、徐诗成、郭俊男、曹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