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们以肉体伏在铁丝网上,让突击部队从身上踩过——这样的英雄壮举,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1953年3月29日,在朝鲜战场前沿阵地,志愿军47军政治部秘书科科长毛烽给妻子宁敏写下这封信时,或许不会想到,七十多年后,这些饱含热血与深情的文字,会以“传家宝”的身份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成为触摸历史的鲜活载体。
11月4日,年过七旬的毛白鸽女士带着一箱厚重的书信来到家书博物馆,将父亲毛烽与母亲宁敏往来的317封家书正式捐赠。这批“时光信笺”,不仅记录了一个革命家庭的悲欢离合,更藏着电影《英雄儿女》背后不为人知的英雄故事。

博物馆、校史馆馆长李贞实接受捐赠

一封战地家书,还原《英雄儿女》的“英雄原型”: “二分半钟突破前沿,四分钟把胜利红旗插上主峰,四十五分钟结束战斗,全歼敌人一个加强连!”在1953年3月29日的家书中,毛烽用激昂的文字,给妻子宁敏还原了老秃山战斗的胜利场景——这是自上甘岭战役后,朝鲜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也是他亲身参与的难忘经历。 彼时,毛烽刚在423团三连待了十多天,亲眼见证了志愿军战士的“可歌可泣”。“战士们太可爱了!他们对祖国、对毛主席的热爱,还有那种自我牺牲精神,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信里的一字一句,既是战地纪实,更成了日后创作的“灵感火种”。 1961年,当毛烽与武兆堤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电影剧本时,这段亲身经历成了最珍贵的素材。他将战地英雄的壮举写进剧本,让“战士伏铁丝网”的经典镜头永远留在《英雄儿女》的荧幕上。
“咱们的小鸽鸽长得更大了吧?”“你最近工作顺利吗?薪金和补助费够维持生活吗?”在硝烟弥漫的战地家书中,除了战斗纪实,更多的是毛烽对家人的牵挂。每封家书里都藏着战火里的柔情与坚守 。
这些书信,是毛烽与宁敏爱情的见证,更是一个革命家庭的生活缩影。2014年毛烽去世后,宁敏从沈阳搬往北京与女儿同住,随身行李里,唯有这箱书信是“最珍贵的陪伴”。直到2021年宁敏去世后,毛白鸽才第一次完整重读这些文字,将它们逐字敲进电脑,整理成19万字的电子文档。“隔着纸页,我好像在和父母对话。”毛白鸽说,信里有父亲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有母亲对工作的认真坚守,更有夫妻俩对彼此、对家庭的深情。
这些书信,是毛烽与宁敏爱情的见证,更是一个革命家庭的生活缩影。2014年毛烽去世后,宁敏从沈阳搬往北京与女儿同住,随身行李里,唯有这箱书信是“最珍贵的陪伴”。直到2021年宁敏去世后,毛白鸽才第一次完整重读这些文字,将它们逐字敲进电脑,整理成19万字的电子文档。“隔着纸页,我好像在和父母对话。”毛白鸽说,信里有父亲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有母亲对工作的认真坚守,更有夫妻俩对彼此、对家庭的深情。
当我们看到这些书信,读到的不仅是毛烽与宁敏的家庭故事,更是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的家国情怀——他们在前线浴血奋战,为祖国安宁、为后代幸福奉献一切;他们在后方坚守岗位,用平凡的工作支撑起家国建设。“希望更多人能了解父母那代人的精神世界。”毛白鸽说,这是她捐赠家书的初心,也是对父母最好的纪念。
“书信往来的时间跨度近40年,数量很大,记录了很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填补了我们馆家书收藏的一大空白。”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说。下一步,博物馆将尽快对这批家书数字化,挑选代表性家书展出,让观众了解的背后故事;还将联合历史学者挖掘其学术价值,在做好保护的同时,最大化发挥家书价值。